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爱上喝白酒的倍操盘,但是我知道我最早喝白酒的时候还不到六岁。
我这么早喝白酒是缘于我奶奶对我父亲的爱与无奈。
在农村红白喜事、丧事、修屋乃至装堂屋门以及杀年猪等都有办席面而喝酒的习俗,久远以来,约定俗成的风俗。
由于我父亲特殊的成长环境(幼年丧父,母亲是小脚女人,中农)让他的负面情绪没有释放的机会,于是就在喝醉酒(古话说酒壮怂人胆)的时候发作~俗称发酒疯。当年他是逢喝酒必醉,醉后就会发酒疯(骂人,有时边哭边骂,有时跟人打架)。
我奶奶没有办法,每次我爸爸喝酒她都让我跟着去。一来可以吃点好的(70年代中倍操盘,农村还是有很多吃不饱饭的情况),二来可以给我父亲替酒并监督他别喝醉,三来他醉了要我拖着他别摔倒了。
那时农村喝酒的酒令有多种方式,一种就推杯换盏(一般一桌人至少换双杯,常规换4杯,俗称四季发财,多的有6杯或12杯,俗称步步高升或月月红),这种情况一般在刚上桌吃席时,有的人喝两杯就饭陪(不喝了)。
剩下一些爱喝酒的人就会划拳或唱酒歌。
划拳是输了的喝酒,我在5岁左右就开始替我父亲喝他猜拳输了的酒,那些叔叔伯伯们也不会跟一个几岁的孩子计较,所以在其他小孩都去玩的时候,我都是静静的坐在我父亲旁边,等着替他喝酒,有时他划拳输了,就抢着喝他的酒,只为了他少喝点,防他醉酒,也是防止他发酒疯。
另外我们侗族在喝酒时有唱酒歌敬酒的习俗倍操盘,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者新客(新女婿)上门,主人家会请专门会喝酒,能说会道会唱酒歌的人陪酒。
在我的故乡,在上世纪70-90年代,新女婿上门基本上要具备三得:要么喝得,要么说得,要么就只有醉得。
对于我们侗族女同胞来说,一般的人都应该有半斤白酒的酒量(除了特殊体质的人不能喝酒外),有许多不懂得这些风俗而小看侗族女人的男同胞,最后大多是被醉得找不到北。那时我也差不多能喝半斤55度的白酒不会醉。
还在国企上班时,我一同事到新晃县(侗族自治县)粮食局办事,对方派了三个女同胞和两个男同胞接待我单位两个同事,最初就是两男对两男的喝酒,他们自以为酒量不错,后来三个女同胞吃了米饭后就开始行酒令,唱酒歌,最后反正我两同事醉得很历害,回到单位后特意宣传,不要小看了侗族女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能喝白酒。
2011年癌症化疗后,我现在一喝酒就过敏,经过多次应证后,每次聚会我就只有用牛奶(饮料)作陪,失去了太多太多喝酒才有的乐趣。
曾经我也是特别爱喝酒的人,觉得喝酒道情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在劝别人喝酒而自己不用喝或者少喝点的较量中,需要太多的智慧以及口才,这也是我们那特有的酒文化吧!
由于我已经没有资格端杯与朋友们推杯换盏,毕竟身体重要,所以我就是他们每次聚会喝酒的摄影师,记录下他们那些喝酒聊天快乐的瞬间,并且让这样美好的瞬间成为永恒!
我想这也中国的白酒能卖那么好并且几千年传承的原因吧!
飚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