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共享财富
吕欢欢
日前,安徽省委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精准提出47个亟待思考与破解的重大问题,为安徽在新时代的发展锚定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省委“47问”,字字关乎安徽未来。在事关全局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考题前,安徽宿州——这座皖北城市正以高度的战略自觉和务实行动给出回应。
立足资源禀赋,破解发展瓶颈,宿州的选择清晰而坚定:以创新驱动作为破局关键,奋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发展的“关键变量”转化为跨越赶超的“最大增量”。
宿州新汴河景区。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何创新?
破“条件论”束缚,求解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发展出题目,创新做文章。对宿州而言,“为何创新”绝非选择题,而是关乎现实突围与长远未来的生存之问、发展之问,是破解现实困境、赢得长远发展的唯一通途。
审视自身,宿州的发展坐标清晰: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是黄淮海大豆及粮食主产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之一。然而,挑战同样摆在眼前:作为皖北重要成员,其经济总量与增速在省内仍有提升空间。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路径依赖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区域竞争的加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都迫切呼唤新动能。
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智能灌溉机进行喷灌作业。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宿州市委书记杨军一语破的:必须破除“条件论”畏难、“犹豫论”观望、“速成论”浮躁。
这意味着,不能囿于资源禀赋的“短板”而裹足不前,也不能寄望于短期速成的“捷径”,更需要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创新视为跨越发展鸿沟、实现动能转换的唯一选择和核心引擎。
这,亦是宿州作答“47问”的战略自觉。
如何创新?共享财富
筑平台、强主体、深协同,构建创新驱动“四梁八柱”
方向既定,路径是关键。明确了“为何创新”,宿州将解题的关键落在“如何创新”的实践探索上,其路径清晰呈现为三大支柱:构建高能级平台、激活企业主体动能、深化开放协同创新。
在筑强创新平台“硬支撑”方面,宿州深谙平台是汇聚要素、承载创新的核心载体。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瞄准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宿州举全力推进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建设,这不仅是农业科技的研发中心,更是致力于形成“平台聚资源、资源促创新、创新兴产业”的区域农业创新生态,将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
成效已显,如“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在揭榜挂帅机制下,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核心示范区亩产突破264公斤,高产地块在国家级竞赛中达到323.8公斤,位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
同时,宿州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建设研发机构、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通过修订完善市级创新平台管理体制,着力打造“通济”科技创新品牌,形成了功能互补、梯度衔接的平台体系。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宿州基地、皖北首个大豆生物育种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运营,为产业创新提供坚实底座。
此外,在孵化培育环节,宿州实施初创小微企业孵化行动,精准招引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器分别给予50万至15万元奖励,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完整链条,现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备案科技服务机构26家。
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忙碌。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而在激活企业创新“源动力”方面,宿州聚焦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通过政策升级和服务优化全力激发其活力。
其中,宿州市精心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升级包”,旨在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其创新点在于采用“股权+奖励”双激励模式,对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最高给予300万元股权支持,对新获批的省级院士工作站最高奖励50万元。
这些举措显著激发了企业创新动能,上半年技术交易数据亮眼: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91.6亿元,同比增长112.2%;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2.1亿元,同比增长190.6%,成为企业创新活力迸发的重要印证。
另外,在深化协同创新“聚合力”方面,宿州深知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以开放姿态搭建“内外联动网络”。围绕“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精准锚定方向,高频次对接沪苏浙。
今年以来,市领导带队赴杭州考察对接5次,带动市直部门、县区园区对接互访100余次,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上半年,沪苏浙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达173个,实际到位资金251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摆放大豆稳定转化材料。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另一重点,宿州与南京农业大学、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签订合作协议,支持新熙盟、天富环保等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依托“科技小院”开展专硕教学,推动企业联合培养专硕人才。
通过多措并举,宿州成功引育人才团队76个、核心成员531名,其中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为创新汇聚了磅礴的人才力量。
如何保障?
改革破壁、生态筑基,厚植创新“热带雨林”
创新的种子能否破土、开花、结果,关键在于土壤和环境,宿州还将保障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创新生态上。
在优化创新治理体系方面,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宿州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提升行动方案》,多部门协同激励企业申请关键技术及核心专利,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培育高价值专利、加速成果转化以赋能产业升级。
其中,宿州以系统思维强化财政、税收、知识产权等政策的协同联动,精心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当然共享财富,生态也是涵养创新活力的肥沃土壤。宿州致力于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通过引育并举,汇聚了76个人才团队和531名核心成员,为创新提供核心支撑;同时在科技金融担保、引导基金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为科创企业攀登技术高峰提供坚实后盾。
宿州市农科院专家吴兰云在研究小麦育种。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宿州又对标沪苏浙,实施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印发实施《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5版)》,推动市管各园区赴杭州结对城区学习营商环境先进经验。
仅仅在上半年,宿州办理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815件,提升服务效能,让创新主体安心发展。
可以看见,在安徽省锚定科技创新前沿、发出47个“创新之问”的时代号召下,宿州的作答,是立足市情、面向未来的务实回应。
从破除思想藩篱的战略觉醒,到构建平台、激活主体、深化协同的立体行动,再到改革破壁、优化生态的坚实保障,宿州正努力将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当然,这份答卷仍在书写。未来,立足企业创新主阵地、拓展外部合作新空间、厚植营商环境优生态,多维度、全方位激活创新引擎,宿州将继续以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实践探索回应省委关切、谋求自身突破,以一域之精彩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宿州动能”、贡献硬核“宿州力量”。
飚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